好发不好做”!29万亿市场面临“资产荒

  随着基准利率下行、高息存款产品相继下架,29万亿元规模的银行理财市场也面临资产配置难题,存续理财产品收益率和新发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也延续了下行趋势。

  受访机构和行业人士表示,今年以来“资产荒”持续困扰着理财市场,“好发不好做”问题日趋明显。在此背景下,为进一步提升投资者获得感,理财公司除了多举措提升产品收益外,还应帮助投资者建立合理的收益预期,培养理性投资的理念。

  规模重拾增势

  “资产荒”担忧加深

  根据中信证券预测数据,今年4月份全市场理财产品规模环比增长约2.3万亿元,总规模约增至28.63万亿元,环比增速达到8.74%。另据普益标准日前披露的监测数据,截至2024年4月末,理财公司存续理财产品20298款,环比增加了542款。

  随着增量资金的持续涌入,业内人士对理财市场“资产荒”的担忧进一步加深。

 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直言,今年以来,“资产荒”问题尤为突出,受存款利率下降、银行停售大额存单等因素影响,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增加,理财规模增加导致“资产荒”问题加剧。“此外,理财资金主要投向债券等固定收益资产,4月份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较小等,进一步加剧‘资产荒’问题。”

  睿智新虹理财研究院认为,由于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周期的运行,当前的经济形势呈现多项特点:一是市场利率下降;二是信用风险增加;三是资本市场出现了一定的波动。而在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,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断降低,“扎堆儿”于风险偏好相对较低的理财产品,进而带来了“资产荒”和资产配置难做。

  普益标准研究员董翠华认为,当前理财“资产荒”的本质并不是可投资资产的缺失,而是兼顾低风险、高收益的“优质”资产的缺失。

  “出现‘资产荒’,一方面是预期收益时代的高收益,让投资者对净值化转型后理财产品的收益期望过高。另一方面,发行机构业绩比较基准设定未充分结合目前市场行情,使得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高于实际,产品实际运作时,通过现有的各类资产配置难以获取与业绩比较基准相匹配的收益。”董翠华还表示,“资产荒”的实质是追求低风险和追求高收益之间的矛盾,这一矛盾在经济形势下行时得到了充分暴露。

  在董翠华看来,银行理财市场在净值化转型后,风险偏好较低,追求收益的稳定,倾向于大量配置货币市场类和固定收益类资产。存款利率、债券到期收益率的普遍下降,导致理财产品收益持续下滑,不及投资者预期。发行机构迫于市场压力,也急需寻找新的优质资产以平衡产品风险和收益。

  业绩比较基准持续下调

  多举措提升产品竞争力

  在“资产荒”压力下,理财公司产品的收益率进一步下行。普益标准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4月末,理财公司存续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2.11%,环比下跌0.07个百分点;存续封闭式固收类理财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则为3.8%,环比下跌0.17个百分点。

  同时,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也进一步下跌至年内最低位。普益标准数据显示,今年4月理财公司新发的理财产品中,开放式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.05%,环比下跌0.02个百分点;封闭式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.14%,环比下跌0.05个百分点。

好发不好做”!29万亿市场面临“资产荒

  对此,普益标准研究员李霞表示,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下调虽会降低投资者的收益预期,但此举是根据市场环境做出的调整,理财公司需引导投资者合理进行产品配置,平衡收益和风险间的关系。

  “面对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行,为了稳定或者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,需要调整资金投资结构。”娄飞鹏指出,比如更多配长期限债券,或者发行混合类理财产品,部分配置权益类资产等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这些都需要理财公司加强对市场的研究。

  睿智新虹理财研究院也认为,新发行理财产品应该注重策略的灵活性和创新性,例如,更加注重跨境投资,寻找全球市场的投资机会,实现地域和市场的多元化等。

  稳定投资者预期

  提升投资者获得感

  与公募基金“好发不好做”类似,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难度下降,但资产配置难度增加。为了提升投资者的投资体验和获得感,前述受访人士普遍认为,应引导投资者在合理收益预期的基础上理性投资。

  睿智新虹理财研究院表示,公募基金和理财市场的“好发不好做”背后逻辑有一定的相似性,但差异也很明显。公募基金更多是因为市场连续上涨后,各板块估值到达高点;而理财面临的挑战除了因为债券价格到达高点外,还有更加复杂的经济形势原因。

  “投资者在当前形势下投资理财产品时,应树立长期投资理念,避免追涨杀跌。”睿智新虹理财研究院建议,投资者在债券牛市尾声时,应根据自身情况设立合理收益预期、理性投资,避免情绪化的追涨和在出现可能的调整时恐慌性抛售。而对理财公司来说,适时根据自身资产获取能力进行销售端的引导也很重要,“各家公司应量力而行,平衡短期和长期利益,避免为未来留下隐患。”

  普益标准研究员杨国忠也认为,与公募基金有所不同,银行理财配置的权益类资产比例很低,占总量约3%,而固收类资产占绝大多数。这意味着在收益方面,理财产品更为趋同而且稳定,风险普遍较低,普通投资者在“体验”上感受不到基金那么明显的差异性。

  娄飞鹏也称,“面对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,银行理财在努力稳定或者提高收益率的同时,还要做好投资者教育,引导投资者对接下来利率大概率下行有正确的认识,以及了解理财产品在相对安全稳健基础上可能的风险和收益匹配等,科学理性地开展理财投资。”

本网站中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!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!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。邮箱:tdaz599#163.com 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cflaw.cn/archives/42281.html

(0)
三木成林三木成林
上一篇 2024年5月26日
下一篇 2024年5月26日

相关推荐

  • 剑指财富管理转型?华源证券拟收购中植基金 相关事宜仍待批复

    近日,华源证券拟收购北京中植基金销售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中植基金”)的消息不胫而走。  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,相关事宜目前还在等待监管批复。  由于中植系目前处于破产清算阶段,其旗下资产的处置情况备受市场关注。而华源证券前不久刚刚完成一轮增资扩股,其收购中植

    财经知识 2024年5月24日
    47
  • 按捺不下是指什么生肖,精选解释落实

    按捺不下指的是生肖牛、指的是生肖猴、指的是生肖蛇。按捺不下在…

    财经知识 2024年3月21日
    96
  • 财通资管鑫锐混合增聘马航为基金经理

    5月18日消息,财通证券(601108)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布公告,财通资管鑫锐混合增聘马航为基金经理,与石玉山共同管理财通资管鑫锐混合。马航硕士研究生学历、硕士学位,证券从业年限5年,证券投资管理从业年限2年。曾在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工作,2020年3月加入

    财经知识 2024年5月19日
    51
  • 电力板块拉升,绿电ETF涨2.24%

    格隆汇5月28日|A股市场早盘震荡分化。截至午盘,沪指涨0.01%,深成指跌0.60%,创业板指跌0.72%。沪深两市半日成交额4733亿,较上个交易日缩量49亿。板块方面,电力、虚拟电厂、商业航天、小金属等板块涨幅居前,跨境电商、房地产、游戏、传媒等板块跌

    财经知识 2024年5月28日
    58
  • 阔别已久!上市首日再度大涨,这类产品\”突出重围\”

    REITs热度再起!  近一年以来,不少REITs基金上市首日涨幅平淡,遭遇破发也并不罕见。但7月2日华夏特变电工(600089)新能源REIT上市首日涨超21%,对于REITs产品来说可谓阔别已久,而这也折射出近期REITs产品升温的趋势——年内中证RE

    财经知识 2024年7月4日
    50
  • 心灵手巧代表是什么生肖,精选答案落实

    心灵手巧指的是生肖鸡、生肖狗、生肖猪心灵手巧在十二生肖中代表…

    财经知识 2024年3月18日
    81
  • 净值增长规模反降,稳健型基金“心塞”

    一、交易提示  近期,权益市场持续震荡,权益基金净值波动再度加大。按照常理,当市场波动加剧,那些业绩稳健且优秀的基金应该更受欢迎才对,但情况并非如此。统计数据显示,一些业绩稳健的基金不仅没能俘获投资者芳心,规模反而长期停滞不前,甚至出现净赎回,这让基金经理感

    财经知识 2024年6月25日
    57
  • 年内基金经理变更频频,涉及多位知名老将

    今年以来,公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显著增多。虽然基金经理离任早已不是新鲜事,但近期部分“老将”的离任,再加上一些权益类基金业绩不佳,引起业内广泛关注。  数据显示,截至6月21日,今年以来共有152名基金经理离任,共来自92家公募基金或券商资管等公司,其中有超过

    财经知识 2024年6月23日
    62
  • 撤销登记!200万买私募仅剩6.58万

    近日,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多份纪律处罚决定书,多家私募因严重违规被撤销管理人登记。  其中,一家私募基金因为披露虚假基金净值信息被处罚,投资者投入的200万元本金几乎“打水漂”,仅剩6.58万元。  200万买私募仅剩6.58万  近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

    财经知识 2024年5月12日
    58
  • 布局“出海”产业链 私募机构看好这些领域

    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,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企业开始加速全球市场布局,“出海”成为近年来的一大热词。他们或产品出海,或品牌出海,或服务出海,或供应链配套出海,以开放和创新为驱动力,积极融入全球市场。  “出海”也为基金研究带来了新视角,不少私募机构将企业出海作为

    财经知识 2024年6月5日
    57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